在大多数人眼中,七十岁或许是颐养天年、含饴弄孙的年纪,但对于一位来自南方的老人陈志远而言,这却是他竞技生涯的新起点,每日清晨,当城市还未完全苏醒,陈志远已身着击剑服,手持长剑,在训练馆中重复着刺击、格挡、移步的动作,他的眼神锐利如鹰,身姿挺拔如松,每一剑都带着破风之势,仿佛岁月从未在他身上留下痕迹。
“我的目标是参加世锦赛。”陈志远语气平静,却字字铿锵,这句话背后,是他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与一场跨越年龄的豪赌。
陈志远与击剑的结缘源于一场偶然,六十五岁退休那年,本是高校机械工程教授的他,因一场社区体育推广活动首次接触击剑,此前,他对这项运动的印象仅停留在奥运赛场的惊鸿一瞥,当教练将剑柄递到他手中时,一种奇妙的共鸣油然而生。“那一刻,我仿佛找回了年轻时的冲动,”他回忆道,“击剑不仅是体力对抗,更是脑力的博弈——预判、策略、瞬间决策,这和我一生研究的精密机械设计有异曲同工之妙。”
起初,家人对此并不理解,儿子陈浩坦言:“父亲退休后本该放松,却选择了一项高强度运动,我们担心他的身体承受不住。”但陈志远用行动回应了担忧,他制定了严格的训练计划:每日清晨五点半起床,进行一小时核心力量训练,随后两小时技术练习,下午则研究国际比赛录像至深夜,仅用一年,他便从业余爱好者晋升为省级老年击剑联赛的奖牌得主。
击剑运动对爆发力、柔韧性和反应速度要求极高,年轻人尚觉吃力,何况古稀老者?陈志远的训练之路布满荆棘,一次实战训练中,他因急停转身导致膝关节扭伤,医生建议他停止高强度运动,但仅休息两周,他便重返训练馆,甚至自创了一套适合老年人的热身与康复操。“年龄会限制身体,但无法禁锢意志,”他说,“每一次疼痛都是进步的代价。”
他的对手多是年轻选手,省队教练林峰评价道:“陈老的技术或许不如职业运动员细腻,但他的战术意识和心理稳定性远超常人,他善于利用经验制造陷阱,许多年轻人甚至跟不上他的节奏。”2022年全国老年运动会上,陈志远以70岁高龄击败多名55岁组别选手,夺得男子花剑个人赛铜牌,赛场边,一位年轻队员感叹:“他移动时像一只猎豹,完全看不出年岁。”
世界击剑锦标赛从未设立老年组别,但国际击剑联合会(FIE)允许年龄达标者通过资格赛参与公开组竞争,这意味着陈志远若想站上世锦赛舞台,需与二十岁的职业选手同台竞技,尽管难度堪比“登天”,他却视之为必然的挑战。“体育精神的核心是突破极限,而非计较胜负,”他说,“如果我能让世界看到,老年人同样可以追求极致,这就是胜利。”
他的故事逐渐传开,成为体育界的佳话,体育评论员张颖在专栏中写道:“陈志远重新定义了‘老年’——他不是在对抗衰老,而是在诠释生命的新可能。”多地老年体育协会以此为契机,推出“银发击剑计划”,吸引超千名老年人参与,一位七十岁的参与者表示:“陈老师让我们明白,梦想从不问年龄。”
生理学研究表明,人类肌肉量与骨密度在60岁后逐年下降,反应速度也会减缓,但陈志远的体检数据令医生惊讶:他的心肺功能相当于50岁中年人,肌肉维持率高出同龄人30%,这一切归功于他科学化的训练与饮食,他聘请专业营养师搭配高蛋白、低脂食谱,并采用“间歇性高强度训练”(HIIT)提升代谢效率,他每日进行冥想训练以强化专注力。“击剑是身心合一的艺术,”他说,“心慢了,剑就快了。”

他的教练团队亦打破常规,将传统技术与老年生理特征结合,以小幅跃步替代大跨步进攻,以精准预判弥补速度差距。“我们不是在复制年轻人的打法,而是在创造属于长者的战术体系,”主教练王帆表示。
陈志远的追梦之旅超越了竞技本身,引发社会对老龄化议题的深层思考,人口学家李教授指出:“当社会聚焦于养老保障时,陈志远展示了主动老龄化的价值——老年人不仅是受助者,更是价值的创造者。”他的故事甚至被纳入高校心理学课程,作为“积极老龄化”的典型案例。
面对外界赞誉,陈志远始终淡然:“我只是个普通的击剑爱好者,如果非说有什么特别,那就是我拒绝被年龄定义。”他的下一站是亚洲击剑大师赛,若取得前八名,将获得世锦赛资格赛入场券,问及是否担心失败,他笑道:“剑尖所指的方向,就是答案。”
夕阳西下,训练馆再次响起剑刃相交的清脆声响,一位白发老者的身影在光影中跃动,每一剑都刺向时空的壁垒,每一式都在书写生命的另一种可能,他的梦想很小,小到仅关乎个人执念;他的梦想很大,大到足以照亮无数人的暮年之路。

正如他所言:“体育场上有两种人:一种看计分牌,一种看远方,我属于后者。”
发表评论
暂时没有评论,来抢沙发吧~